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早期发展——新石器时代(2)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早期发展——新石器时代
植物的人工栽培技术从草本植物扩及木本植物,各地人工培育的无花果也成为人类的食品。随着剩余食物的增多,用来烹饪、盛饭装菜、储存粮油的陶器问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最受古人欢迎的耐用消费品。

从地理分布看,早期农业与畜牧业文化主要集中在北纬60度以内的温带与亚热带具有水源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构成的两河流域,长江与黄河构成的两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构成的两河流域,因此那里也是最早的文明发祥地。

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的诞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人类根本改变了漂泊不定的采集、狩猎生活方式,从森林与洞穴中迁到田地附近,建造永久性的住房,开始长期定居在一方土地之上,彻底告别了攫取型经济,进入迄今延续的生产型经济领域,为人类大踏步迈入文明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文明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我们不应忘记,当代人的食物——几乎所有谷物、肉类、蔬菜以及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人工取火,都是史前人类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其次,人类的经济活动自此有了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开来,一部分掌握了家畜饲养技术的人群成为专业的畜牧师,在西亚以南的阿拉伯半岛、以北的东欧草原和中国农业区之间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南部草原、中亚细亚草原地带形成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军事冲突构成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再次,定居生活与剩余产品的出现引起人口的稳步增长。从1万年到2000年前,粗略估计世界人口由大约400万增长到1亿多。这导致荒地不断开垦,农区不断扩大,大批狩猎和采集者变成农民和牧人。至公元1000年时,尚处在原始状态的人口,如非洲的布须曼人、俾格米人,澳洲的土著、新西兰的毛利人等,仅占世界人口的不到1%,且居住在农区之外的边缘角落。

最后,定居生活方式在西亚、北非、东亚、南亚引起乡村与城市的产生,形成最早的阶级和等级社会,出现了最早的国家组织,创造出各种文字体系、成文法,发明了最早的冶金术,造就了历史上第一批劳心者,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初步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门类。这就结束了长达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

由于农牧业的发明引起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这一变革是在新石器时代实现的,因此学界把这一巨变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堪与蒸汽革命相比。在这次深刻的变革当中,亚洲是动力的发源地,走在其他大洲的前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